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感悟“服务文化”的内涵与使命——祝贺陈步峰先生创建“服务文化”三十年

来源:服务文化网         作者:陈步峰

导读:文化使人文明、智慧、有境界、有使命感、有尊严,使单位和企业变得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富有生机与活力,使职工与家庭变得幸福和美满,使社会变得和谐且繁荣。从感悟伟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开始,陈步峰先生开创了“服务文化”,把“服务”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助之法。服务他人,成就他人,造福社会,快乐自己,成就自己,把服务做出了新境界。“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把“服务”与生产、生活相融通,使之变成了工作方法、生活方式。把服务化成文化,把服务上升为文化,使文化有了更丰富的形态;用文化充实服务、引领服务、提升服务,使服务有了更广阔的疆域。

王海波

  省人大常委、博导、河北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王海波创佳作“开服务文化之先河,创交流传播新事业”恭贺服务文化30年庆典。左起:王海波、诗书名家李文明、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詹文宏

  省人大常委、河北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王海波作为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对服务文化却有独到睿智的见解,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感受颇多。

  文化使人文明、智慧、有境界、有使命感、有尊严,使单位和企业变得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富有生机与活力,使职工与家庭变得幸福和美满,使社会变得和谐且繁荣。从感悟伟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开始,陈步峰先生开创了“服务文化”,把“服务”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助之法。服务他人,成就他人,造福社会,快乐自己,成就自己,把服务做出了新境界。“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把“服务”与生产、生活相融通,使之变成了工作方法、生活方式。把服务化成文化,把服务上升为文化,使文化有了更丰富的形态;用文化充实服务、引领服务、提升服务,使服务有了更广阔的疆域。

  陈先生组织的很多活动,集文化交流、艺术欣赏、思想挖掘、文明传播等于一体,并使之有机结合,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助益社会。以历史和事实为依据,立足国情、结合地方特色,歌颂英雄、传播正知正见,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礼赞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既充满艺术活力,又彰显健康向上的气息,为社会注入了许多“正能量”。

  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一些复杂的问题。动荡的世界,更是暴露了整个世界的迷惘和文明的匮乏与苍白。挖掘伟大的思想与智慧,给“服务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苏联经验可借鉴。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有西方的经济发展经验可学习。但时至今日,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西方的路子不能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已进入更加需要独闯前进道路的境地。整个人类社会也都在呼唤超越现有文明和意识形态冲突的伟大思想与智慧,以引领和指导全世界走向和谐、走向永续发展。

  作为农业学者,笔者认为作物的发现是人类文明的开始。我们通常所说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实际上是文化史,真正的中华文明史已有一万多年。农耕文明非常伟大,正是因为农耕文明人类从一般的动物中脱离出来,懂得了种植和养殖,开始关注天文地理、自然规律等,才出现了文化、技术与科学等,才出现了乡村、城市,才出现了社会治理、文学、艺术、军事、政治、外交,等等。回顾一万多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伟大先贤们的大智、大善、大爱、大美情怀与境界,使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并发展至今。中国古代先贤们的许多思想和智慧,远未被人类所认知,需要后人挖掘。甚至,近代先贤们的思想也没有很好地被理解和认知,需要做出进一步的挖掘。

  当今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包括世界上出现的很多问题,早就被一代伟人毛泽东预料到了,而且他还提出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毛泽东具有极高的哲学境界、极其深邃的思想与情怀,人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毛泽东以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开拓与创造,他站得很高、看得很远、对事物洞察得很透,但他的宝贵思想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陈先生创建的“服务文化”,凝聚了一大批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有识之士。作为过来人,他们这批人具有对近代历史做出对比、评判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服务文化”平台与他们合作在挖掘毛泽东思想伟大智慧的宝库和寻找社会进步的新方向上为党和全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谨祝伟大的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守护好初心和使命、践行好“人民至上”的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向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3.6.29于石家庄

  附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海波》

  王海波男,河北满城人。博士,博导,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58年8月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农大农学专业,1994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1994~1996年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助理,1996年至现在任副院长,河北省植物转基因中心主任。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常委。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十三届河北省人大常委。

  率先攻克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难题。该项研究创建了揭示细胞培养规律的通用分析公式,系统地提出了细胞状态调控及愈伤组织质量改造的理论和方法,为应用生物技术开展小麦种质创新和改良如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细胞培养、动物克隆、抑制衰老、控制癌症建立新理论、探索新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93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一年多代的植物快速育种技术。创建的“幼胚萌苗理化调控定向选择”的广适快速育种模式,实现了冬小麦1年完成5个发育时代、品种改良周期。该技术体系为高效利用麦类野生资源、广泛利用小麦中已有目标基因或新发现的有益基因、加快小麦改良速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被李振声、庄巧生、范云六院士等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获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发明高效诱发DNA序列变异的方法。该方法可在一段DNA序列的基础上高效率地衍生出多位点发生变异的大量的DNA新序列,而且通过调整掺入反应底物中α位特异的dNTP种类,可使变异的位点变得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或降低DNA碱基中的GC含量,具有诱变效率高、定位的倾向性高、生物安全性高的特点。另外,建立植物生长点微创转基因技术,获相关发明专利5项。

  撰写的“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高频率的细胞团形成和植株再生”、“用对话试验探索植物组织培养机制并建立适用性广的小麦组织培养方法”、“细胞状态观点的提出及其生命科学意义”、“如何加快作物遗传改良的速度”等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科学B辑》、《作物学报》、《科技导报》和《河北农业科学》等期刊。“主要农作物新型简易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建立”发表在《国家科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