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步峰 发布时间:2016-06-02
导读: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105岁。杨绛先生仙逝的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反响。这不仅仅是她古稀长寿,也不仅仅她是民国才女的跨世纪老人,更不仅仅她是历经磨难大喜大悲却如此淡定;而在于渊博的才学,在百年中持续不断的喷发。在中国作家榜上,她是年龄最大的上榜者,已近106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她的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她的贤德,被公认为是最贤惠的妻、最才的女。他对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说是最长的,他度过了含金量很高的105岁。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105岁。杨绛先生仙逝的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反响。这不仅仅是她古稀长寿,也不仅仅她是民国才女的跨世纪老人,更不仅仅她是历经磨难大喜大悲却如此淡定;而在于渊博的才学,在百年中持续不断的喷发。在中国作家榜上,她是年龄最大的上榜者,已近106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她的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她的贤德,被公认为是最贤惠的妻、最才的女。他对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应该说是最长的,他度过了含金量很高的105岁。
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始终活着。而杨绛先生不仅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活了105岁,而且还会活更多的105岁。她的长寿是实实在在的“德寿”,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尊称他为“先生”的缘故吧。大凡国人对德才兼备、造诣深厚的大家送她一个“先生”雅号。他和宋庆龄、冰心一样实至名归。
这又使我想起毛泽东的讲话,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于他的死(白求恩),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奋斗一生贡献一生的百岁老人杨绛先生是能够受用这段话的,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杨绛笔健高寿,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
1966年8月,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夫妻双双被“发配”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这种豁达,是对恶意攻击的一种漠视,也是一种洞达世情的超然物外。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杨绛的德寿在于潜心读书。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杨绛一百多岁还坚持着每天读书、整理丈夫的笔记,或是翻译作品等。杨绛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读书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人的情商积累和阅读有关。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杨绛的德寿在于她的角色定位和服务精神。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民国著名的大律师,姑母杨荫榆亦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杨绛学业精良,乖巧聪慧,深得父亲宠爱。1928年,一心想报考清华外语系的她,却因南方没有名额,只得无奈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她踏实进取,在班里不仅专业拔尖,才冠群芳,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1932年初,为了能读清华外语系,她放弃出国留学机会,凭着执着的毅力,终如愿考取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读研期间,她与钱钟书在清华相遇了。1935年,两人踏入婚姻的殿堂。没有婚后的柴米油盐,哪有吟诗作赋的爱情来得轻巧。加上钱家身为旧式人家,男尊女卑观念极强,为了爱情,她只得甘做钱家“灶下婢”。其实,她哪里会做?自小被仆妇照顾的她,在跌跌撞撞中却也学会了过日子。从没做过饭的她摸索着学做菜,犯了几次把扁豆壳丢了之类的错之后,居然也做出像模像样的红烧肉。只是心疼女儿的父亲不免有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可在杨绛看来,从大小姐到老妈子,不过是角色变化而已,并不感觉委屈。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在创作小说前,杨绛已有多部佳作问世,当有危机感的钱钟书准备创作《围城》时,杨绛立刻进入配角秘书的角色,全力以赴支持丈夫创作。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她是《围城》中不露痕迹的作者。
1994年,钱钟书病重住院,已经80多岁的她,独自一人悉心照料丈夫。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的院区,她就这样来回奔波,不辞辛劳。
她曾说,“钟书病重,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逝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深受失亲重创的杨绛却附他耳边轻声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杨绛在92岁高龄下,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并着手整理丈夫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许多读者。
人们现在之所以这样敬慕她,是因为她从不居才自傲甘当配角,只做好女人不做女强人。想想许多女强人的婚姻生活大都不够幸福,应该从杨绛的为人处世中得到启示。杨绛作为大家闺秀下嫁钱钟书是门不当户不对,但她从结婚那天起,就把自己定位成钱钟书的妻子、秘书、保姆,舍弃自己的才学业绩,甘当配角,而且是快乐服务其乐融融,全家人生活得很美满很敞亮,令人肃然起敬。
杨绛的德寿还在于她的平和淡定。
在民国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面对人生百年,杨绛说:“我今年101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多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就是一本教科书。
我们从杨绛先生身上学到了为人、学到了服务,学到了长寿的秘诀。我从来不敢奢求自己能活到105岁,即便肉体侥幸残喘到百岁,我们也距离杨绛先生的105岁的境界贡献相距甚远。我过去曾经发誓,争取活到80多岁,至少能赶上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陈泽民一生从教活到88岁),因为我有他的长寿基因,更有他没有的物质条件。唯此才能更好地把我从事的服务文化事业发扬光大传播得更远。当然我要向杨绛先生学习,争取活到105岁,争取厚积喷发,余热生辉。论物质条件和养生科普知识,我们不比杨绛先生差,我们所差的就是杨绛先生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有所追求干成事业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心静如水、平和淡定。我是在1998年召开第一次服务文化研讨会后,才有所感悟慢慢转型。以前的座右铭是“能受天磨炼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干什么都要争第一,从来不服输,从来不怕别人非议,先把事情干起来再说,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和“工作狂”。我也曾率先创建青年文明号,所总结推广的服务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走进中南海作介绍。但在为人处世协调关系上难免磕磕碰碰,难遂人愿。直到1998年召开服务文化研讨会后,心态才逐渐平和下来,确立了自己的座右铭:“潜心传播文化业,俯首甘为拓荒牛”。专心致志干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虔诚制作的研究传播服务文化。但也常以独创12本专著,发表几百篇文章沾沾自喜志得意满。直到近几年,才慢慢地真正平静下来,确立了“文化强国助文力,成就他人乐公益”,组织系列服务文化采风活动(河北名企巡礼、江苏名企巡礼、北京名企巡礼)和服务文化系列研讨会、报告会,旨在挖掘传播放大提升城市和企业的文化亮点,努力达到“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助您成功是我的快乐”的境界。
105岁是人生的长度与厚度、宽度与亮度的有机融合体,是学习一生、奋斗一生、服务一生、快乐一生的人生境界。我们不一定能活到105岁,但我们只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就有价值。当然只要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所造诣,活到105乃至更长寿的年龄,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岂不美哉。只要向杨绛先生好好学习为人处事,活到105岁是能够做到的。我们要学习105超过105,并以此相互激励、相互鞭策,才会使人生更有意义,才会使中国梦成为现实。因为我们追求的事业还需要我们的余热生辉厚积喷发。
杨绛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是我们的激励。
(陈步峰:著名服务文化专家,服务文化学开创者,中国服务委员会顾问、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碧虚文化有限公司首席服务文化专家,12本服务文化专著,每年百余场次讲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