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服务文化网 作者:陈步峰
导读: 2022年4月17日,央视发现之旅摄制组慕名来到古城正定德宝轩采访探秘。摄制组在张润导演带领下,拍摄了德宝轩与河北省礼规文化中心的年画、书刊、图片展示和德宝轩创新研发的系列产品,并以对话访谈的方式,采访德宝轩创始人李爱军与相关专家。CCTV发现之旅频道是国内唯一以人文探索、科学揭秘、旅游地理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发现之旅频道以“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为核心定位,以人文地理节目为核心内容,以中青年高知群体为主要受众群体,紧扣“发现”视角,主张通过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对话达到个人内在的新发现。
2022年4月17日,央视发现之旅摄制组慕名来到古城正定德宝轩采访探秘。摄制组在张润导演带领下,拍摄了德宝轩与河北省礼规文化中心的年画、书刊、图片展示和德宝轩创新研发的系列产品,并以对话访谈的方式,采访德宝轩创始人李爱军与相关专家。CCTV发现之旅频道是国内唯一以人文探索、科学揭秘、旅游地理节目为主的专业频道。发现之旅频道以“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为核心定位,以人文地理节目为核心内容,以中青年高知群体为主要受众群体,紧扣“发现”视角,主张通过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对话达到个人内在的新发现。
河北省人大教科文卫老主任王英志、服务文化创始人陈步峰教授、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车同侠、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非遗工委主任孙云霞、年画非遗传承人李爱军、非遗文化志愿者郑秀华老师等就“德宝轩现象的内涵和示范意义是什么”?在清明节组织策划“赏年画、继传统、品民俗、向未来座谈会”的目的意义收效及社会影响?在新时代如何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等热点话题接受了采访。
陈步峰李爱军车同侠向央视发现之旅摄制组赠送服务文化书刊
在摄像机面前,面对央视记者的提问,几位专家侃侃而谈,从不同的视角点赞了李爱军和德宝轩的创新贡献,论述了在新时代弘扬年画文化的意义与举措。大家建议:德宝轩的经验应该大力推广,“李爱军现象”应该大力宣扬,因为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应加大“李爱军现象”或德宝轩现象的研究挖掘和宣传,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效应,以此推动“文化正定”品牌的打造。年画文化要借助大数据等互联网手段,进行优化整合,进学校进社区,从娃娃抓起,从身边抓起,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讲:我们这些人都有浓厚的文化情结与家国情怀。近十年来,我组织策划了“碧虚记忆服务文化采风团”对优秀企业工匠劳模进行了跟踪采访,陆续报道了“服务文化采风山东、广东、北京、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名企巡礼”。其中2017和2018年先后采访李爱军、孙云霞、张俊恒、赵玉杰、刘现辉、刘葫芦、孙铮、李淑珍、周淑英等非遗传承人。在中国服务文化网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策划的46个文化强省强市研讨会座谈会中,涉及到非遗文化的只有三个,其中,《鼓醉弦张颂国殇,大鼓文化石门扬——2019年3月29日张俊恒先生从艺56载暨京东大鼓表演艺术研讨会成功举办》2021年5月29日,在省群艺馆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弘扬先进文化、祝贺李淑珍从艺40年暨西河大鼓艺术研讨会》。2022年4月5日我们在正定德宝轩举办“赏年画、继传统、品民俗、向未来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分线上线下进行,孙云霞同志提前20多天在网上和微信群里播发采访报道,进行预热,引发了更多的专家艺术家的关注点赞,各大媒体陆续跟踪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之所以在非常时期、非常的日子组织这次活动,是我们反复权衡论证挖掘宣传提升推广“德宝轩文化现象”或者“李爱军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世人看来,曾经作为春节必备的老玩意年画,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变迁,早已风光不再,已经断档了,许多年轻人和孩子早已没了年画的印象。“让年画重出江湖”可能是天方夜谭,而李爱军以文化之心、百姓之眼却把年画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李爱军由喜欢年画、钻研年画、经营年画,已经健康发展了十几个年头,由古城正定走向河北、走向全国,多次在省内外乃至国外大型活动中展示风采。在非遗传承人的行列里,李爱军趟出了一个“局外人”成功传承非遗文化的新路,创造了“半路出家”成为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的典范;树立了不是生产制作年画的手艺人,却成了年画文史专家的榜样;提供了以文化之心经营文化产业、痴迷经营打捞民俗年画、弘扬礼规文化、助推文化传承传播的成功范式。
在许多传统艺术风光不再、许多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李爱军的年画文化事业却做得风生水起,把武强年画做成了正定乃至燕赵大地的文化名片,形成了令人关注的“李爱军现象”或“德宝轩模式”,他创立的德宝轩已成为宣传展示年画艺术的文明窗口,成为传承传播先进文化的福地和文明窗口。有趣的是,当汽车行驶到荣国府、和老字号品牌一条街——兴荣街附近时,能听到卫星导航的提示:“您现在是德宝轩书画艺苑附近”。看来德宝轩的影响正在日趋拓展
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年画是独特的永不过时的文化符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作为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极其浓厚的年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二是弘扬非遗文化要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产性开发,才能使民间工艺绽放新的异彩,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非遗尤其是年画情结。三是要强化文化自觉自信,努力做到文化自强,以文化之心经营文化产业才能水到渠成。四是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半路出家”也能当专家,“门外人”也能当传承人。
赋诗点赞李爱军和德宝轩:
“崇善聚宝文化园,国人厚看德宝轩;爱军痴迷传年画,吾以爱心助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