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彰显太行风韵,展示山村之美——《北水峪村志》序

        

导读:北水峪是赞皇县城西北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山村。2023年金秋十月,村党支部书记赵增行邀我前去考察。适值该村村志初稿完成,赵增行书记嘱我为之写序。考察归来,我立即在微机上将《北水峪村志》电子版打开连读三遍。阅后闭窗沉思,受益颇丰,感慨良多。作为北水峪村历史上第一部村志,该书上穷历史真相,下接人脉地气,旁征博引,史论结合,堪称一部有特色的村志。

阎国文

国有史,村有志,家有谱。

北水峪是赞皇县城西北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山村。2023年金秋十月,村党支部书记赵增行邀我前去考察。适值该村村志初稿完成,赵增行书记嘱我为之写序。考察归来,我立即在微机上将《北水峪村志》电子版打开连读三遍。阅后闭窗沉思,受益颇丰,感慨良多。作为北水峪村历史上第一部村志,该书上穷历史真相,下接人脉地气,旁征博引,史论结合,堪称一部有特色的村志。

一是写出了村庄之美。该村东北西三面环山,平泉河水从北面的山谷中缓缓流出,穿过村庄,一直向南汇入槐河。明朝万历年间《赞皇县水峪村重修玉泉寺记》在叙述水峪村环境时说道:“层峰叠岭,脉接盛行;黑石寨峻峭凌空,枕落如屏;赞皇山雄插天外,当面揖拱;龙盘虎伏,且两水夹旋,悠悠有顾而欲留之状,盛地哉。”说明了该村地理位置的特点。一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边那参天的白杨,屈曲如龙的古槐。沿民俗公园前行,平泉河堤岸浆砌整齐划一,河两岸绿树成荫,路面宽阔整洁,井然有序。徘徊在通往北水峪小学的小桥上,回首河水潺潺,向前几个小塘坝拦住了河水,积水成潭,水草茂盛,游鱼如织。继续前行,到守水口,左侧突兀者为禽石,右侧平缓者是兽石,北水峪村诸山之水流经此地,因曰平泉。出村登高四望,满山遍野到处是花果飘香、光伏电板。春天,满树芬芳,香气袭人,蜜蜂飞舞,人也陶醉。夏天,绿树成荫,溪水穿村,蝉鸣鸡叫,悠然自得。秋天,玉米金黄、花生肥胖,柿子犹如小红灯笼挂在树上。到了冬天,下雪了,到处白茫茫一片,老人们围坐在火炉旁边闲聊,年轻人看电视、唱歌跳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还有好事者到地里套兔子、夹野鸡,几乎每顿饭都有飘香的野味陪伴(之后,国家禁止捕猎,村民环护意识增强,不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跃然纸上。

二是挖掘了文化底蕴。村志所载多是本区域人和事,一县、一乡之村庄所处地理位置、家乡风俗人情、风土物产特产等大同小异,要想写出有特色的村志确实不易。那么,村与村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是文化。北水峪村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等因素,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北水峪村志》在挖掘历史资料、记载地域文化方面不吝笔墨,使我们对该村文化有了深度而全面的了解。在历史文化方面,自北朝时代,赵郡李氏西祖房移居这里,至唐朝五百年间,人才辈出,李怀远、李彭年、李收、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成为有唐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在革命文化方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赵树亭、郭吉林、张增堂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就在北水峪村点燃了革命之火,使之成为赞皇西北部的革命中心。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讲述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种种创举,反映了新时代党支部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脱贫攻坚的事迹,展望了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远景。在乡土文化方面,更是对本村独有的文化进行了挖掘。比如清朝至民国年间,该村经济发达,读书人多,在村内建设了十三座土楼,形成了平泉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凡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文化成为北水峪村民代代相传的基因和文脉,成为连接村民之间的情感和纽带,也成为村民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2015年12月19日,在《燕赵讲坛》上, 时任石家庄社科院长得闫国文与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点赞岭南才女陈帆为讴歌河北与石家庄所做的创新贡献)

三是写活了时代人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北水峪人杰地灵、诗书继世、文运绵长,村民为此颇感自豪。自立村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从古代的举人、进士,到当代的硕士、博士,北水峪村均有人名列其中,县志、国史上都留下他们的记载。中国自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创纪传体以来,以人物为主角写历史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北水峪村志》继承弘扬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把该村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写的非常充分。比如唐朝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在唐朝颇有作为,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村志》中不仅把正史书上有关记载进行梳理研究,而且还深入实际,到河南洛阳、山西等地寻找有关资料,展现了一个高门士族的生活。又如,对早期共产党员赵树亭、张增堂等人的记述,生动反映了当年从事地下斗争的艰苦,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再如,《村志》对赵瑛和、赵秀峰、赵爱增祖孙三代从事教育进行了记述,一个春风化雨、儒雅文明的教育世家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如此,村志还记录下了解放后一名名精英学子走出家门,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事例:赵廷秀,南开大学毕业后在高校教书育人;杜占贞,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后历经多岗位历练,曾担任河北省灵寿县政府县长、石家庄市农开办主任;耿兴敏,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中国妇女报》社,任记者通联中心主任等。不仅如此,更有那些务农经商办企业的、挂砖砌墙做木工的、吹拉弹唱搞艺术的等等,各行各业成功人士大有人在。所有这些无不引起社会的瞩目,从而也为子孙后代学习先贤、发奋图强树立了榜样。

(2023年6月30日,老兵陈步峰与闫国文院长在正定探讨赞皇文化与太行精神)

四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北水峪村志》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北水峪村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全面记录了北水峪村千余年来的悠久历史和基本村情,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群众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顺时应变,深化改革,艰苦创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历程。全书横排门类,纵论始末,以事为经,以时为纬,共22章30万余字。书中所有的记载与论述都言之有据,引用确凿,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历史上存在的、真实的人和事给予充分肯定,对历史上挖掘不够的给予补充完善,对于散见于民间传说的也予以说明,让人感觉到《北水峪村志》真实可信。比如对玉泉寺的考证,既查阅资料,又实地调研,不贸然下结论。又如对革命干部耿巧给予了全面的介绍,曾有的书中为了突出耿巧参加革命,说她在婆家受尽虐待,真是毫无依据信口开河。耿巧娘家不是北水峪村人,她是嫁到北水峪村来的,丈夫赵廷芳参加了八路军,她在长辈赵瑛和帮助下学习识字,参加革命,历练成一位作风泼辣、敢于担当的妇女干部,《村志》对此还原了历史真相。再如对解放后村庄的发展历程,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所走过的道路,村民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山地荒坡上的光伏发电、田园综合体等都进行了如实记述。既注重了水峪村发展变化的重大节点和重大事件,也具体、详细、深刻地反映了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为编修县志、编撰国史积累了丰富的鲜活资料。

五是体现了存史、续文、资政、育人功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村志是村民进行自我教育的乡土教材,是乡村振兴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北水峪村志》对该村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技艺、土特产品、民俗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歌谣谚语、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都进行了记述,为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为村民知村爱村提供了鲜活的课本。虽然篇幅所限,但编撰者还是匠心独具,尽可能地把史料置于书中。比如书中收录的赵郡李氏西祖碑、玉泉寺碑等地方历史文献,是研究赵郡李氏文化的重要参考。再比如各家族的祖碑、民间工艺的传承、一些地名和节日风俗的介绍,就是研究村民繁衍发展、记住乡愁乡情的真实写照。对于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经验教训等,则为今后推进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对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好人好事的记录,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优良村风有积极作用。由于村志记载的是自己或前辈经历的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村民能从中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体村民更加团结一致地致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文化同行”。编修村志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需要,也是记载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发展变革的重要途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教育家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也迅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村庄的消失,而且其速度是迅猛的。就是在农村,由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老百姓翻旧建新的需要,一些老房屋、老建筑、老物件、老地名等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如果不及时抢救记录,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乡村历史文化,也许会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今天编修村志,就是要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世。《北水峪村志》保存了历史,记录了当代,传承了文明,它的编辑出版对激发年轻一代的创业热情、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激励他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特别是《村志》还保存、配发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有的资料还非常罕见、珍贵。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了难得一见的旧时情景,几乎每一幅图片,都记录着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蕴含着一份家国情怀,都有着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坚定历史自信,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命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本《村志》中可以看到,北水峪村的干部群众正在积极践行着这一时代命题。村党支部在发展经济、尊师重教、振兴乡村的同时,以“民俗公园”和“村志编写”为抓手,大力发掘乡村文化建设,延续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脉,传承北水峪村人吃苦耐劳、顺时应变、勇于创新的精神。一般而言,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村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久而久之,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依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连村庄的空气气息,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特别是当离开故乡到外地常住的时候,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且愈久愈烈。村志将村庄的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手捧村志,看到村志记载的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对思乡情绪是莫大的慰藉。特别是一些已经拆除的建筑、一些消失的地名、一些失传的艺术等,人们不可能再倒回时空看到实景。因此,编写村志,全方位记下村庄面貌,是留住乡情的最佳方式。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北水峪村志》的主编张春年先生勤学善思、笃行不怠,曾任山西省委党校机关党委专职书记。早年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卅载;转业后赴山西省委党校,潜心研究理论;退休后心系家乡、不忘乡愁,全力著述村志以续文脉。村党支部积极组织村志编写,干部群众积极提供素材,各位参编人员历经三年挖掘搜集资料、梳理研究讨论、精编细写推敲,终成全村人的精神家园。尽管由于时间仓促、篇幅所限,在资料搜集、段落文字等方面还不尽人意,但作为北水峪历史上第一部村志,它对该村发展历史的总结梳理、对乡村文化的提炼挖掘、对乡愁记忆的整理保存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成为全体村民及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与北水峪村结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岳母赵爱增是北水峪人,早年曾任教于此,我夫人幼年时曾在此度过。以后又有北水峪村籍的同事、朋友如李来校、杜占贞、赵进英等给我讲述有关北水峪的故事。我也曾多次到北水峪村调研考察,从而增进了与北水峪村的感情与了解。《北水峪村志》结稿后,党支部书记赵增行、主编张春年、乡贤杜占贞,几次电话或当面邀我写序,我自知驽马之驾不能至千里,却难辞盛情只好勉力为之,何况与北水峪村的乡情、友情、亲情融为一体令我无法拒绝。草草数语,粗浅之言,借机献于《北水峪村志》一书,权作我对北水峪村明天的美好祝福。

是以为序。

2023年10月8日

小贴士:《太行老区走出来的文化专家闫国文》

闫国文,男,赞皇县西龙门村人,出生于1962年,1977年至1978年,在赞皇中学通讯班、1班读高中,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1982年至1985年,在赞中任历史老师。之后曾担任贵州毕节学院讲师、石家庄市人大法制工委副主任、行唐县政府副县长、长安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裕华区常务副区长、省会文明办主任、市社科院院长等职,同时,作为石家庄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学者,在省会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文化安全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委西柏坡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石家庄市政府参事,河北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原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者。

闫老师人生阅历丰富,善于思考总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担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期间,多次参加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等,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学习强国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石家庄城市史》《今日石家庄》等。

附:《北水峪村志》主编张春年简介

张春年,男,赞皇县北水峪村人。1952年2月出生,1964年9月考入赞皇中学初中37班学习。1968年2月参军,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机要学员、参谋,代理副指导员,559团机要股长,187师机要科副科长、科长,1990年10月任63集团军司令部机要处长(正团职)。先后取得两个部队中专文凭,两个地方大专文凭,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函授班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因工作、训练成绩突出,1977、1978年两次荣立三等功,该两年内被评为师司令部模范参谋,三次出席全师“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先后受嘉奖13次、受提前晋升一档工资奖励1次。担任机要股长工作出色,1981年63集团军为559团机要股记集体三等功一次。1990年任集团军机要处长后,数次组织集团军机要人员参加北京军区及总参谋部专业技术比武竞赛,成绩优异,先后有3人次荣立二等功并提前晋职。

1996年9月转业到山西省委党校,历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正处级),先后8次分别被省直工委表彰为定点扶贫先进工作队员、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文明和谐创建先进工作者,另被山西省反邪教协会评为反邪教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3月退休,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因有党务工作经验、会写材料、能用电脑传输文件,被山西铁塔公司(央企)返聘做党务、文字等工作。

该同志热爱学习,善于思考,有一定的理论政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工作勤奋,勇于担当,善于思考,笔耕不辍,在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政论、党建、军事、专业技术类文章,在平时工作中撰写了大量文件材料,质量较好。

关心家乡建设,从1972年起开始接触赵树亭、张增堂等老干部,关注平泉庄的历史及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2019年10月参加赞皇县“史志工作会议”后,将主要精力投入村志村典编写工作,注重向他人学习,经常与史学工作者沟通,广泛调查研究,多方收集资料,还到洛阳等地考察,为村志编写贡献了一份力量。